对话实录:唯品设计吕永中 通往大师之路(图)(4)
摘要:吕永中,1968年出生,长期从事空间设计及家具研究,设计风格结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多元可能。曾应邀参加2010米兰家具展同期举行的米兰设计周,及荷兰设计周等,并作为中国原创设计力量的代表被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
【宣i雯】:您的设计梦想,即最终想做怎样的设计?想成为怎样的设计师?
【吕永中】:我暂时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是自然而然的。我有点随遇而安的感觉,硬追求跟硬做的东西不是我的价值观。我总相信水到渠成,自然的东西是看得出来的,我觉得这样的心态可以让自己事业更广一点。我还是那句话,每一个人所谓成功的标准,应该依据每一个人而定,我希望这个行业有更多标准出来,也应该有更多的标准。未来会成为什么样我不知道,包括是不是通往大师之路我也有点迷惑。

【宣i雯】:在您看来,设计师最重要的是什么?热忱?技能?阅历?或者其他?
【吕永中】:我比较有感触的是,当下中国设计师,包括我在内,第一重要的是激情和热情,你不是被动去做,而是主动在做。
如果放在世界范围看,我们不谈这句话,因为很多国外设计师选择专业就是因为真的喜欢,这是一个前提条件。但是我因为在同济大学教书这么多年,发现很多从事这个专业的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不是真正的喜欢自己的专业。当然,光有热情肯定不够,但这是基础,你有热情,就会投入,随着时间的积累自然就有了经验。你有热情,可能同样的时间,你比别人学得更快,同样做一件事情,你比别人学得更多。至于是不是能到一定高度,那就是个人修炼的问题,这不光是专业技能的问题,还有社会阅历、对事物的看法、各种各样信息的梳理,然后找到一些点来建立,这些我觉得都是修炼。

【宣i雯】:还需要学一些哲学。
【吕永中】:是,哲学的东西也许短时间没有帮助,但是总有一天会有帮助,这是一个因果关系。事实上,当达到了一定的阅历和技能后,一定的程度以后,设计师最终会回归“自我”。相对于国家也一样,我们前30年的发展不断地学,因为不这样我们无法跟人沟通,但是30年以后,可能更多地会思考“我是谁”的问题,即我中国是谁,我该怎么做,我在世界上应该承担什么,这就是回归。在学生时代读的哲学书,听的音乐等,短时间也许看不出效果,但时间长了总会有用。我的观点是,在学生阶段,在你刚接触设计阶段的时候,应该不要限制自己,不要天天谈风格。风格是流露出来的,而不是做出来的。我本人比较喜欢看杂七杂八的书,我认为几乎很少有一个学科能像设计一样把这么多行业串在一起。设计跟数学有关吗?有。跟物理有关吗?有。跟政治有关吗?也有。跟我们的经济有关吗?有。跟我们的美学有关?所以要更多地关注生活,体验生活。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