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实录:唯品设计吕永中 通往大师之路(图)(5)
摘要:吕永中,1968年出生,长期从事空间设计及家具研究,设计风格结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多元可能。曾应邀参加2010米兰家具展同期举行的米兰设计周,及荷兰设计周等,并作为中国原创设计力量的代表被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
【宣i雯】:任教于同济大学,您觉得国内有可能造就享誉世界的“大师”吗?
【吕永中】:某种意义上,大师并不是培养出来的,有很多条路可以成为大师。安藤忠雄并不是科班出身,一些大师也并非名校出身,虽然我在学校教书,比较重视教育,但还是认为设计这个行业应该允许有多条路。先有基础,然后不断地悟,不断修炼,最后坚持。当然也需要机遇,成为大师的路上会有很多条轨迹,时代、机遇、个人、特性,当最后都能浓缩到一个点上,这个人也许就成了大师。齐白石到70岁真正出名,有的人可能50岁就可以了,这些都是轨迹,到了这个点碰上了就出来了。所以能不能培养大师要看国家的情况、个体的情况、发展阶段的情况,这么多点交汇在一起。
就目前教育而言,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说艺术类招生,有些学生正规的方式不一能进学校,所以即使自己根本不喜欢,但因为家里逼得要一个文凭出来,硬着头皮学。这不能怪学生,因为他可能有别的潜质,但是我们整个大学教育体制很难发现。我记得我们有一个学生,读了四年设计出来,最后去了“新东方”教外语,这并不容易,我很佩服他。我不赞同把教育变成产业,因为教育跟设计一样,应该放到国民经济整个产业链里面考虑,而不能单独剥离出来。怀着各种各样的目的进来教育变成产业扩招,然后精品教育模式少了,如果没有精品教育模式,如果从教育培养出的大师的话我觉得打了折扣。
何为大师?在我的理解,大师应该是指引方向的人。大师就是一座高山,这个山怎么建立起来的呢?可能是砖头建立起来的。这一代成不了大师,建了这么多,下一代在这个基础上再建,垒到最后会有一些人成为大师,但并不能忽略下面人的功劳。所以最后那个成为大师的人也许最合算,前面的有可能淹没了,但是我们要看到前面的价值。所以,我觉得可能近十年、二十年无法整个儿改变,但局部的改变和积累自有其价值,我一直坚信这一点。每个人有不同的价值观,看每个人擅长什么路。我目前更想用回归的方式来做,至于最后大师不大师的,还得未来的作品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