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诗郭咏海:打造生活中能真实感受到的零碳馆
摘要:借着这次《设计・思・生活》栏目举行的机会,新浪乐居记者有幸独家专访了这位朗诗地产世博专项负责人,掌握世博零碳馆最新动向,深入探索环保的精神内涵。
首席绿色建筑规划师郭咏海作为绿色建筑LEED认证专家,将其在零碳馆内的展示打造成以绿色、低碳为主题的样板间,通过互动、体验的方式引发人们对高碳排放带来环境污染的思考。借着这次新浪乐居《设计・思・生活》栏目的机会,新浪乐居记者有幸独家专访了这位朗诗地产世博专项负责人,掌握世博零碳馆最新动向,深入探索环保的精神内涵。
嘉宾:郭咏海
记者:宣i雯
地点:新浪乐居新闻直播室
我们的零碳馆,技术不是展示的重点
宣i雯:您目前的工作重心在哪一块?
郭咏海:今年大部分时间会去做世博零碳馆里面展示空间相关的工作,我主要负责指导规划。另外一方面是朗诗集团跟绿色建筑相关的工作,我们从今年开始大部分项目都要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去做,我将代表集团管理好这方面的工作。
宣i雯:这会不会增加成本?
郭咏海:成本不会增加很多,因为我们以前项目在节能环保这方面做的比较好,所以按照节能标准的话需要从均衡性多考虑一点,这块成本增加不是很多。
宣i雯:朗诗在世博零碳馆内的主题是什么?
郭咏海:我们整个概念是要告诉参观者为什么要做绿色环保这样的一个事情。虽然现在很多人在谈绿色、谈环保、谈低碳,但并不是每一个都清楚为什么这样做以及怎么做。我们希望通过展示告诉别人这些。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我们希望能够影响到每一个参观者,渗透到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一个普通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能够真实感受到的影响,这是我们想表达的目的。
宣i雯:有哪些元素呼应主题?有用新的材料或者新的技术吗?
郭咏海:我们没有用新材料或新技术,技术这块不是我们展示的重点。我们希望用普通的环保材料,或者是经过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去传递我们的信息。我们不把空间做得非常高科技,或者非常豪华,我们想通过这个空间所传递的绿色低碳概念去影响到参观者。
环保,是牺牲还是获得?
宣i雯:我们经常会直觉地认为环保就等同于让出舒适度来作为补偿,环保与舒适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吗?在您的设计中,是如何平衡环保,舒适,美观等要素?
郭咏海:这两者之间应该说是既对立又统一,在最开始的时候大家对于环保,对于技术这块不是很了解,会做出来一些要去牺牲个人的舒适度来达到环保目的的作品,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发展,我们会发现这两者之间可以达到统一。但是,人们必须要去克制自己的欲望,如果说每个人对自己一点都没有控制能力的话,即使技术能让你实现舒适的环保,这两者之间依然会冲突。
宣i雯:在您的设计中,是如何平衡环保,舒适,美观等要素?
郭咏海:在做一个建筑设计的时候,要从最开始就从整体考虑各方面的节能指标,体现在建筑的平面图上,并在规划上做相应的调整。有时候,虽然你的空间不是那么的花哨,但居住在里面更加舒适,你的居住品质相应得到了提高,其价值也就得到了体现。现在很多人喜欢一些较怪异的空间方式,比如很大的飘窗、高挑的空间,实际上如果没有足够技术去支撑的话,在里面居住会很不舒适,如果门窗、外墙等体系不能做好,外界的噪音、光线、空气质量都影响到居住者。我曾住过一个酒店,它在原来的单层玻璃窗内加了一层窗户,按道理两层窗户以后隔绝噪音方面应该更好,可我发现噪音还是很大,后来我发现他的第二层窗户的时候到顶的地方有一条缝隙,所以当你有这个缝隙的时候实际上这层窗户是没有用的,所以我讲后续的技术和标准很重要,我们不仅要去想到这一点,最后要把他实现出来。
对于朗诗来说我们做的事情也是这样,我们现在第一步事情我们先想到,想到以后我们想办法去做这些事情,然后我们要去采取相应的技术,根据相应的标准,这个标准一个是国家的标准,一个是企业的标准,最后保证能够让居住者既简单又节能又环保还时尚,所以这就是我们希望达的目标。现在环保与时尚是可以划等号的,节能环保的行为是目前最IN的生活方式。
环保的本质,要纵观“全寿命周期”
宣i雯:建筑的话,做完就在那里了,如果不环保可能会带来很多后续的问题。您如何考虑建筑跟环境的互动关系?
郭咏海:从全球来说,建筑能耗占世界的能耗近30%,从中国来说,中国95%的既有建筑是高能耗,而中国现在有超过400亿平方的既有建筑,如果95%是高能耗,你想想看这个建筑的面积是有多少?而那5%里面有一些建筑可能还是理论上节能,实际上未必节能。建筑节能、减排对于整个社会的利益非同小可,有研究表明,建筑节能相对于其他工业节能比起来,投入较低,但回报更高。建筑怎样去跟环境互动?这就牵涉到我们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建筑本身,还要去考虑建筑跟周围的环境,特别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环境是怎样的。我们要考虑小区整体的风环境,互相之间是不是有遮挡,内部是不是有效隔绝噪音,小区里面是不是能够形成自然良好通风的环境等,这都需要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通过有效的绿化处理、景观处理把建筑变成人在其中可以自由行走,非常安全。现在很多小区人车混杂,很不安全,如果车子能够在地下开,把地上还给老百姓,这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水环境又该如何处理?小区如果有雨水,是让它流掉,还是能够把这些雨水回收起来再利用?建设不是一个单体,它一定会跟周围的环境发生关系。
宣i雯:环保有很多方面,用节能的材质如果更换频繁,不如废物利用来得环保,而有时候,哪怕用的并非环保素材,如若把空间每一处都合理规划运用,让人们居住得更舒适,反而是更大意义上的环保。作为绿色建筑规划师,您是如何理解环保以及它的精神内涵?
郭咏海:真正的环保一定是从整体来考虑一件事情,而不是某一个单独的点,也不是某一个单独的技术。不是说用一个环保产品就环保了,可能在某一个地方用了这个产品并不是非常环保,但是整个看下来的话却是环保。我们在专业里面有一个概念叫“全寿命周期”,去看一个产品不是看价钱贵不贵,而是看产品从原材料的获取到运输、加工生产、销售、最后使用,到使用完是否能再回收利用,整个链条都要考量。比如说碳作为一个指标,要看整个周期中的碳排放是多少,然后再与其他产品比较,这样的话才是相对可靠的比较,不能说这个杯子环保不环保,然后只是去跟一次性或永久性的杯子比。有的时候单独看产品本身并没有很好的可比性,要看整个链条,这其中比较复杂。
就建筑设计而言,我们很多人在关注零碳馆的技术,太阳能、地源热泵、生物制锅炉等,但其实最重要的是开发理念,即考量整个能源的有效利用,比如怎样平衡人们的生活、工作地点来回穿梭的矛盾。如果楼下是办公,楼上是住宅,个人的活动半径在一个小区内,人就不需要耗费很多的交通资源,将减少很多碳排放。现在政府会去看人们的耗电量,然后跟普通住宅相比,对于低碳住户有一定量的补贴,这也鼓励大家去节约能源,所以说是一个低碳的开发理念再加上居住者所需要配合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组合才是完整的概念,不能一味强调单独的技术。
居住者可以很环保,但整个建筑非常耗能,也可能建筑非常节能,但居住者每天把所有的灯都打开,垃圾随便乱扔,资源也没有后续利用和回收,所以这些都需要互相配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体系才能够说是低碳的建设。从建筑开始到整个社区,从社区到城市的规划,都需要去反映这些问题。如果说在城市规划的时候就把生活区布置在城市的一端,把工业区布置在另外一端,办公区又布置在另外一端,那人就得来回跑,这样浪费很多能源与资源。我们讲低碳的时候不仅要去强调建筑,更要强调一个大的社区,然后谈到一个城市,最后到国家整体规划。
现在我们还不能讲全球是怎么规划,因为这个非常大。但是我们是地球村,像这次哥本哈根会议就是在谈全球规划问题,怎么样去保护那些受气候威胁的国家不遭受灭顶之灾,大国如果负起责任来去帮助那些弱势群体就是全球规划的概念。当然这很难达成共识,因为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但将整个地球作为考虑原点的话,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做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