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生活"对话实录:卢永毅眼中的大师路(图)
摘要:在妹岛和世在同济大学演讲之际,普利兹克奖执行总监玛莎也与当代中国建筑大师同堂对话。其实获奖不是关键,关键是中国的设计,必定要走向世界!
今年三月,普利兹克建筑大奖揭晓,2010年普利兹克奖由来自日本东京的黄金搭档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审美和关注点从来不是单一风格,获奖人中,有纯粹朴质的彼得•祖姆托,也有大胆前卫的扎哈•哈迪德,这一次,是通透飘逸的妹岛和世。
讨论“谁是中国第一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奖人”,或者“中国第一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奖人何时出现”等问题,是我们翘首期盼下一位得到国际认可的中国设计师的出现,更是在摸索中国的建筑大师之路。
在妹岛和世在同济大学演讲之际,普利兹克奖执行总监玛莎也与当代中国建筑大师同堂对话。其实获奖不是关键,关键是中国的设计,必定要走向世界!
主题:中国的建筑大师之路
主持: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 孔宇航
嘉宾: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卢永毅
地点: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钟庭报告厅
我是一名教师,不是实践领域的建筑师,所以我只能在我的立场上和在我的职业范围去想这个事情。普利兹克奖的得主,从我们的同学和老师来说,或者对我们的职业建筑师来说,看上去都是很熟悉,现在的媒体这么的发达,我们学院的图书馆、建筑事务所书架上或者是教学演示课堂里面,经常被提及,而且也非常的熟悉。得主的名单一半都来过同济讲学,我们如何把我们自己的建筑师,能够在国际的舞台上,再做介绍和宣传,还要做更多的工作。我作为一个教师,我在想,大师和建筑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那么也回头再来看历史上的获奖人或者是我关注更早现代建筑的大师,似乎觉得好像没有一种非常必然的关系,其实有很多著名的大师都不是受过系统的建筑教育。
在现在的建筑教育当中,我们的建筑学,比如每年进来的学生里是不是还要设一些大师班,说我们要培养大师,甚至有些学校在做尝试。我觉得从每一个大师的成长和成功的路程来说,是有很多外部条件来支持的,但是我觉得,大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天分和执着,这种天分可能是在教学领域里,我觉得是一个很个人,你很难教出一个天才。那么我们教学领域,作为建筑教育来说,究竟跟这种杰出的建筑师培养是一种什么关系,这是最希望,或者是在座的,或者说特别是从事教学领域工作的老师要比较深的去思考和探索这个问题。
其实回过头来看这些大师或者是成功的建筑师们,他们还是有非常多的外部环境来支持他们。我觉得在中国能够形成这种大师的杰出人才或者是群体,我们的社会还应该做些什么,那么其中的教学领域要做什么,这是需要深入的探索。从我自己的教学岗位来说,我是教西方建筑史的,起码在西方的理论教学里面,我们如何从更深层的来理解这些,来学习这些成功建筑师们的经验。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说,从80年代、90年代,我们还比较浅层次接受西方的影响,到现在已经有更多的交流,更多的条件,那么我们能不能在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环境下,把西方人的经验、思想真正消化,能够为我们的建筑知识的建构,为我们实践经验的积累,包括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很多设计的理念,能不能建构我们自己的知识系统,来消化和建构这些,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过去80年代、90年代学习西方的东西有两种特征,可能这种情况现在还有,就是国外的理论进来,变成一种可靠化的东西,好的思想、好的理论进来,我们没有能力深入的化变成可靠的东西,这种情况也许我们还需要经过很大的努力才可以做到。
另外是建筑的实践,非常丰富的西方建筑师的实践,怎么从一种表象上,从一种风格的认识上转入更加深入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对于他们的职业建筑师对于建筑整个实践领域的全面认识,能够去把它挖掘出来、整理出来。我希望我们的像是国际经验的学习,建立一种系统交流的平台,像是现在这样一种会议,而不是一种碎片式的学习,或者是一种局部的学习,而是一种有系统的交流,来思考国外的经验和建筑的状况。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