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杯”设计风尚大赛评委陈铮专访——设计需要耐得住寂寞
摘要:2014年11月12日“芒果杯”中国设计风尚大赛颁奖典礼在苏州独墅湖世尊酒店盛大举行,为推动原创设计,发现优秀的室内设计人才,打造不同空间效果为宗旨,全国各家媒体对大赛评委:建筑体系下的室内设计人——陈铮女士进行了专访。(新浪家居/廖梅君 ...
中国“芒果杯”设计风尚大赛 (采访间)
时间:2014-11-12
地点:世尊酒店M3厅
采访媒体:新浪家居、《Pro.D》杂志、凤凰家居、搜狐焦点、腾讯亚太、第一家居、《诠释》杂志
采访对象:陈铮——建筑体系下的室内设计人
陈铮(Jane Chen)
BNJN 本真室内建筑设计创始人
曾任AECOM中国室内建筑的总经理
领导AECOM中国时间建筑团队,陈铮女士在建筑设计、室内建筑和总体规划领域拥有18年丰富经验。曾参与多个国内外办公室总部、酒店和多用途商业综合体等知名企业项目。曾被美国专业建筑杂志《Building Design + Constryction》评为2008年度40岁以下建筑界精英之一。
她坚信作为全面专业的建筑师应在设计过程的每一步都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她对室内设计的认识不仅仅限于单纯的装饰,而是能够作为空间创造强有力的形式,塑造适合客户专属的企业文化,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专访实录:
记者:陈老师你好,我们都知道您有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我想问一下,在国外的工作以及您看到的一些设计跟国内的有什么不同?您对这方面的差异有什么样的感触呢?
陈铮:其实说实话我回国已经11年了,所以在国外那个时候还算年轻的设计师,跟现在做的工作不太一样,那个时候是在打基础工作。在国外其实接到一个项目挺不容易的特别是大项目,一般做项目的过程和人员的配备在国内是比较好的,像我在国外研究生毕业以后进公司就是花时间去了解很多的细节一点一点的做起,这个是很大的区别。在国内很多年轻的设计师,说实话我这次看一些参展设计师的东西,我跟我的市场助理丁丁在看的时候说4年的经验设计总监、5年的经验公司的负责人这一点在国外是不可以想象的。也就是说,其实我们这一行还是师傅带徒弟的行业,师傅20、30年的经验也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所以我在那边工作了大概7、8年,我一直是有不同的师傅带我。有的师傅做设计、有的师傅做项目管理、有的师傅做施工图的、做技术的,每次跟师傅做一个项目都是1、2年或者是更长的时间,能够学到很多的东西,甚至是去看他一个事情上的处理、处理的方式对不对,所有的基础我觉得现在在国内设计这一行还是有点缺失的,因为项目太多、机会太多,大家出来就迫不急待的做设计。我以前也有公司的同事说我要离职了,因为我在这有些项目参与的不够多,等到3年以后跟我的同学比我的优势不够。
其实这一行我自己感触特别明显就是厚积薄发,我做了快20年才开始出来媒体活动,说实话我觉得这样才是积累。国外做事情会讲究基础、讲究积累一步一步的上来。国内还是浮躁了一些。
记者:您是觉得我们现在的设计是积累不够,那反映在这次比赛的作品上,您怎么看呢?
陈铮:这次比赛的作品我说话很直,几个月以前室内设计杂志大师选助理活动我去参加,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很荣幸他们挑我做大师。结果我们是当场评,我在上面评了下面他们就发微信,今天来了一个毒舌。看了一些作品还是以家装为主,说实话我不是做家装的,我只能从我的角度去看。你看外面摆的、获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做大房子、豪宅的,为什么?因为大房子、豪宅的人买得起漂亮的艺术品、挂得起花、买得起很漂亮的沙发,那场景就有了。其实我觉得这是一种误区,甚至说实话我看作品看到后面的时候我已经很难看到空间、很难看到一个大的想法,这个设计后面的思想是什么、意图是什么。有些人会想他的思想,其实我一看他的思想和他的设计是不对称的,还是有一点装饰的味道居多。还有一些年轻设计师有一个单亲妈妈给他做的东西,我一心想单亲妈妈可以想有单亲妈妈的困难和要求,有没有从别的地方单亲妈妈买不起很多东西?设计师前面讲到了,到后面我看了作品以后觉得好多不是做豪宅的项目,至少做不起很大的动作因为承受不了改动、买不了很贵的家具,那到最后你的色彩要好,色彩也可以有一个固始县。我买不起真皮的我买一张假的皮,我墙上只是粉刷也可以有颜色,但整个空间的色彩和用光还是可以控制住的。说实话我在这里面看到的亮点不是太多,我挑到后面基本上我有点不太愿意去挑豪宅项目,我很喜欢在小项目里面给小人物、小设计师机会,我到后面就直接看每一个人提供的画面,色彩舒服我就会去挑。
记者:我觉得这真的是我们现在的现状,但是这种现状怎么去改变,您可以给我们年轻的设计师一些建议吗?
陈铮:我觉得要改变其实首先在设计师,因为设计师的功力不够不能去改变客户,这个有一点过分,客户也没有这个专业。那改变设计师反过来还要教育,我觉得还是回到学校教育,我在同济大学也在上一些课,我之前也到一些大学去做交流、演讲,整体感觉到我那天开玩笑,我发了一个微信,是转朋友发的路易斯康(音)我们灵魂的人物,以前做建筑很喜欢的人现在再回去看就觉得有被电到的感觉。反过来我当时发了一个微信,我就说现在做室内这一行的年轻设计师,有多少人知道路易斯康(音),有多少人看过他的书、看过他的东西,看过他画面的有多少?为什么他们不知道,你可以怪孩子们吗?现在的室内专业在学校里面是归在环境艺术很多,环境艺术应该是园林也学室内也学,所以是室内和室外都学。你可以想象四年的时间,现在的孩子有一年或者是大半年在外面实习,第一年进去是基础知识因为我们的高中是不教艺术、不教审美、不教艺术史的,你要学这些东西,这两年一年学风景园林、一年学室内,怎么弄?所以我觉得,真的要改变,这些设计师一年能学什么?很快的时间用最短的方式去吸取最多的那就是看漂亮的图片,那后面的理论知识和基础呢?对建筑师、对一些基本的东西,我是建筑转过来的,其实国外很多室内设计师也是建筑做出来的很多,或者是很多艺术家转过来的,你有艺术底子的人做设计至少是占优势,至少艺术课不用补。毕业出来他会追求一些比较表面的东西,而我们的速度又这么快,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做根本由不得你思考,就这样做下去然后业主抱怨、设计师就很不开心,一个不开心的设计师怎么能做出来好设计呢?就这样一直循环下去了。
记者:您刚才也说现在看到很多都是一些豪宅,您过去评估一个室内设计好和坏或者说怎么才算好呢?
陈铮:我觉得一个好的设计是要给业主找到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我一直信仰的是我们作为设计师,我们拿的是业主的钱去实现业主的梦想,不是我们设计师我想要这个风格、想要这样子的一些喜欢的东西。所以好的设计有时候只看表面,如果我不知道故事的情况下,我先看它逻辑清不清晰、我能不能看到一条故事线,我喜欢比较简洁的东西、比较有灵魂性的东西,常常灵魂性的东西是没法说的。有想法的人会在那边去想,没有想法就是很缥缈的,这是我会想去看我能不能看到这根故事线,即便我的那个别人看不懂,但是他会觉得OK至少有一个很干净的结构、有一个心、有一个生命在里面。一个好的设计,应该有一两个点抓住这是一个。即便没有那抓住我的点可以是刚刚说的色彩的搭配、灯光或者是一些关系,我最希望看到的是设计后面业主有什么样的需求,先看了业主的需求然后再去看这是一个好的设计师,我觉得还是要好的沟通、要听得懂业主在说什么。很多设计师不愿意听业主说话,业主说我要奢华一点设计师会觉得这么土,对我来说我会去听,至少我想接这个项目我就要听,听完了再去做分析、做提炼,我觉得这是很好的。现在反过来说我看到一些坏的设计,有一些你看是设计师的问题,有一些我觉得不一定是设计师的问题后面可能还有故事。
Jane Chen 陈铮
新浪家居:我想问一下关于教育这块的问题,因为您也有这方面的工作,您对于中国室内设计师的现状其实出现了一种教育的断层,那您也说了其实学校所教给设计师的东西并没有那么多,那设计师就不得不在羽毛还没有长齐的情况下就去外面经历风雨。只有想再重新深造的设计师,他们又要有一些资金储备,因为的确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他们需要花一笔钱然后去国外或者是国内比较优秀的教育机构,可能说做游学之类的,这样子断层的话,现在年轻设计师应该怎么弥补呢?
陈铮:我觉得教育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学无止境一直都是在学,我现在也是一直都在学。一种很好的方法花一笔钱一定的时间投资进去,另外一个你在过程中,比如说在大学的时候与其就这么点时间学些皮毛不如再加强基础课,对空间、对很多基础色彩的对比,明和暗关系的序列,它就是一种环境的。还有是对基础的一些东西摸索,然后通过实习的时候,我也碰到有小孩子景观也实习、室内也实习再去找喜欢什么,这个我觉得挺好的。出来工作的时候还是要有一种态度,肯静得下心来、耐得住寂寞,花3年、4年、5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做项目,学会做一个项目你怎么去思考,其实思考也是有过程的,这不是一天就教得会的,这个是要找一个好的老师、找一个合适的团队,这个项目靠你自己去是很难的,能耐得住寂寞一点点做起。我当时读书的时候有老师跟我说这一行是发不了财的,你没有一颗发财的心才能做的好。我自己做自己的设计公司,只要你做室内不碰施工就发不了财,碰施工就才能发财,既然发不了财我与其做的很辛苦每年多赚个几十万我还不如做的开心一点。
记者:因为你本来是在一个大型的企业里面做总经理,为什么你会选择在这个时间里面自己出来创业?你的创业背后有什么梦想吗?
陈铮:梦想肯定有,我这个年龄过了40再没有梦想就老了。选这个时间很多人问我,其实我原来在前面一个公司也做到了副总裁的级别,室内团队我一个人一手拉大,前面做了3、4年室内设计这本杂志做了很多,所以也积累了一定客户群。而且我在原来这家公司工作了18年我耐得住寂寞、我没有换过公司,当然我从美国到欧洲到中国换团队。这么多年做下来我觉得人真的是有一个成长的阶段,大学毕业25、26岁,然后工作到了40多岁的时候肯定会有另外一种危机感,那我接下来想干嘛?我在那个时候开始思考我想干嘛、10年以后我要干嘛、我应该是什么,这是一块推动我。另外一块原来的公司很大,我回国的时候我是中国的第一个建筑师在原来公司,现在中国有几百号建筑师。团队大了、名字大了什么样的鸟也都有,而且团队大了这里面的内耗还是很厉害的。我是一个喜欢做设计的人,在大公司里大公司大了以后,现在有一个现状就是技术人员开始去做职业经理人一步一步往上走,我是有很大的机会去做职业经理人我一直不要我一直都在退,因为我觉得团队太大了一个人能带10个人,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项目都坐里面。室内做了30个人公司还要再扩大,那又到了你拿了项目进来我可能开一个头就不管了,这里面你没有办法铺进去的,这也是一个问题。
还有一个是我女儿长大了,你讲到个人我也很愿意谈,我女儿17了在美国读高中,很乖。她小时候是我和我老公自己带大的,没有说父母带很辛苦,我那个时候除了上班就是回家,现在女儿大了我时间也多出来了,就在问自己要什么,公司也有一些东西不是我要的,我也有时间,接触了室内我觉得突然眼界更宽了、看到了更多以前没有关注到的东西,我觉得总得给一些小的挑战,有了挑战才会有一颗年轻的心,有了年轻的心至少不会老,容颜可以老心不能老,所以我现在在自己做。
设计师 陈铮
记者:您现在女儿在美国的话,您现在又回到中国来,当初是什么样的机会回到中国来发展呢?现在经常会两地跑还是说主要的重心都在中国呢?
陈铮:我们出国的时候很早,那个时候也挺穷的。然后在那边毕业、工作拿到建筑师执照,养了女儿然后我跟我老公就开始困惑,父母亲都在国内,我跟我老公两个都是很孝顺父母,跟父母非常亲的。那个时候他妈妈生了一场病乳腺癌,然后我们就觉得除了寄点钱回来我们还能做什么?当时我们就一直在讨论要不要回国,但是那个时候国内环境跟现在不一样,很多人都还想出国,我们在美国有房、有车、拿了建筑师执照,刚刚过了贫困打基础的时候、刚刚可以好一点的生活要放弃其实是很难的。另外女儿是3岁,那个时候我觉得在美国把她养大,她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感情肯定是断了的,后来我们说与其天天讨论不如在女儿小的时候、我们在公司的职位也不是很高,那种职位丢了以后很容易找回来,所以那个时候决定我老公先辞职回来一年的时间成事,可以我们就回来。一年下来还不错,那我们想既然这样那我们就回来了,就不纠结在那边了。所以我就跟公司说我要辞职、我想回国,公司蛮想留我的、我表现还蛮好、做事很认真又爱做设计。正好公司当时接了央视北京的那个大楼是荷兰的设计师OMA接下了,他们从来没做过超高层建筑,所以当时给原来的公司一个分包合同,让他们派两个很资深的过去,很资深的要带一个助理吧?所以又是中国的项目,公司说你到那边去管一圈吧,他们想留我,对我来说年轻人有这么一个机会还很不错的,在那待了8个月然后回国,回国以后公司还是不舍得让我走但是公司在中国没有建筑,他说那你就去那个建筑团队吧,我说根本不行我拼了命也不行这样就回国一步一步做起来了。
记者:刚回国国内的环境和设计这方面,会不会和国外有很大的差异呢?你在当时有碰到什么样的困难吗?
陈铮:非常大的差异,我基本上就是一个会说中文的外国人。因为我大学毕业才工作2年就出国了,所以那个时候正好是国内发展很快的时候也是断层的,回来一点一点真的是花了5、6年的时间,前面几年根本就不懂怎么回事,然后发现有问题、有状况,客户不能接受、沟通有问题,为什么项目明明拿到手又没有了,然后客户讲的话听不懂后面的事吃了好多亏,这个我觉得也是成长的一部分,每个事情你学到一点、学到一点,一点一点的积累下来。
记者:刚刚你有提到在这个时候选择做自己的工作室是想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真正坚持在设计这件事上,你刚刚也有提到要找到设计里面的想法。我就很想问问您,您和您的团队是怎么去抓住这个点的呢?
陈铮:还是研发的一种习惯,所以每一次项目来我和我的同事就会开讨论,然后去想。我会给大家一些大的方向、灵感叫大家去做,在我们办公室每个人都没有限制,找图片、找不同的东西来做分析。其实年轻人的思想是很活跃的,我们积极的调动一些年轻设计师的积极性,他们找来的东西我们会在集团内判断方向合不合适,我们去引导。包括我们自己有想法一起去做,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以前我还有一个PPT叫过程和成果。好的过程你的成果肯定是不会坏到哪去的,我觉得这是一种习惯。
记者:您现在团队有多少人呢?
陈铮:现在大概是10几个人,所以我们的团队就是做到20个人。每一个项目我是比较偏男性化的,另外一个是比较感性的男设计师。我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做项目,每个项目从头到尾我们都全程跟踪,然后我们的团队没有分创意团队、施工团队,做了创意就必须把施工图全部做出来,整个项目下来才有提高。我们在办公室里从来不骂人的,而且我自己的办公室很大、很漂亮是一个长式我们跟员工坐在一起,我们跟大家很紧密的配合,他们会很清晰的知道我们的思想,我们会很清楚的看到项目做到什么情况、怎么回事、什么节点,有什么东西需要做。
记者:上一次听您的演讲是关于建筑方面的,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可能对于我们来说感觉拿建筑设计要比室内设计更高一些,当时您做这样的转型,您的内心是出于怎么样的考虑呢?
陈铮:其实我做室内的时候我觉得就是懂一个皮毛,我觉得也蛮好的,我又想要一点新的东西刺激一下我自己,其实一个人在改变的时候,我觉得一种是对新的东西的追求,再加上是被逼无奈。没有巨大的动力说实话我是不可能做的,我建筑其实做的很好我非常懂、我做很多大项目,通用电器亚太区的总部我做很多、央视的那种我已经做的很好,但是过了40岁还要去做一个新的东西有一定的压力、动力和阻力完全有推着我。我的脑子一直不停我愿意去思考,我想要一点不一样的东西所以就做了室内,真正进了室内以后才发现我不懂,压力越来越大。因为建筑跟室内有很大的区别,一个是尺度。所以我一直说纯粹的建筑师一开始做室内是很纪念性、很雕塑感,但不是很考虑一个人站在里面的比例、感受和感觉。比如说我这做一个圈子我们讨论的内容肯定又不一样了,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空间带给人的影响。
第二个就是材料,建筑师的材料就那么几样。你到了室内以后就太多了、眼花缭乱,那个使我当时很纠结。但是后来我发现没必要,找设计师懂材料的直接告诉他我想要什么让他们去就行了,然后我发现灯光,好的室内玩灯光玩的好,灯能够把最后的空间点亮,方方面面都是会影响到人类的感受,然后就是艺术品,就是在里面的一些东西,我觉得这也是两块很大的区别。慢慢的这些东西越喷越多,我就说我的眼睛挣开了原来还要看这块兴趣就越来越多,人一直保持在一个很嗨的状态我觉得日子就过的开心。
记者:刚刚您说从建筑设计转到室内设计大概有10年的时间是吗?
陈铮:从一开始摸室内设计是6、7年前了。
记者:6、7年的时间,其实您在这一个新的领域里面又做到了一定的地位、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您是怎么走过来这一段的呢?您在这个过程里面,你所看到这个行业的发展是怎么样的呢?
陈铮:其实这7、8年中前面的3、4年更多是配合原来公司美国的室内设计师一些工作,配合的过程中自己要去看家具等等。到后来发现好痛苦,所以后来就自己做了,自己做要找到一个非常好的搭档,就像我现在的搭档他做了20年的室内,之间还有几年玩时装。他的思想是非常突破性的,那么我作为一个建筑出来我需要冲击的,反过来建筑的底子又给了我很厚的基础,所以我觉得这个过程其实你要再多听我几次讲座发现我的作品并不多。这么几年的时间,而且做的都是大项目,不像人家都能印成书,但是我还是那句话做一个是一个,每一个我都会花很多的时间去做研究,每一个你都有收获,就是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
记者:说到整个行业的发展,您是怎么看的呢?包括从这次的比赛、这次设计师的表现来看,包括从整个行业的问题,然后您有什么建议呢?
陈铮:今天我做PPT的时候前面有一小个插曲,因为电脑的原因。是因为我昨天晚上到了酒店,我又把我的PPT改了一下,也是看到了年轻设计师的一些困惑,所以我改完以后因为我的电脑软件不一样,后来丁丁专门跑去再拿、再弄所以耽误了5分钟。我PPT的修改后面加了3页,前面我扫掉了一些东西我觉得不要讲细节,因为室内设计师看细节很厉害,我就讲一些大的。最后这3页是3个完成的项目,效果图、实景照片基本上是一样的,我觉得年轻设计师有很多困惑,会觉得我出了东西业主总在改、为什么我做不下去,我做出来的效果跟实景是天差地别,他们很愤怒。我常常讲不要愤怒,你先看看自己做到你该做的工作了吗?如果你做到了客户会来尊重你,我一直相信设计师先要尊重自己、看得起自己,尊重自己的东西、对得起自己别人会来尊重你,那么这个事情就会朝着比较圆满的方向完成下去,我觉得将来的方向还是设计师要再多一点时间花在项目上,年轻人真的不是以赚钱为主的。虽然花花世界压力也很大,要么不做这一行,就是做了这一行也要先想清楚,我希望每个老师都会跟学生讲一下,学室内设计你要是想发财就做施工,你要想做项目你可能要耐得住前面几年,你可能会很辛苦,提早想清楚再做。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