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日记”唤醒节能意识 倡导低碳生活
摘要:今年,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寒假作业――在寒假期间记录自己每天的碳排放,并且根据记录调整自己的生活,尝试低碳生活。
“寒假第一天,我使用水、电、煤带来的碳排放量是3.7公斤;一日三餐的碳排放量是0.9公斤,使用空调、洗衣机等家电的碳排放量是2.99公斤,使用电脑的碳排放是0.241公斤……一天的碳排放总量超过9公斤,但是第二天我刻意注意节约用水和电,电脑减少待机时间,去近的地方选择的都是步行,一天的碳排放量只有4.255公斤,单单电脑就减少了一半的碳排放,而且生活也更健康了,没有整天泡在电脑上那么萎靡。看来节能减排,应该可以在平时生活中就能够做到。”这是上海外贸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杨晓晴寒假期间“低碳生活日记”中的感触。
今年,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寒假作业――在寒假期间记录自己每天的碳排放,并且根据记录调整自己的生活,尝试低碳生活。并且学校还对学生的消费习惯和生活习惯进行了调查,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的低碳生活提供参照。学校有关负责人称,过去学校的寒假作业主要关注引导学生感恩父母,而今年倡导低碳生活,既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也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回馈社会。
生活习惯调查让学生吃惊
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生活究竟离低碳生活有多远,学校在寒假开始前就对所有的学生做了一次调查,根据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并且在寒假开始前把调查结果发给学生。
调查发现,有八成以上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水资源的节约,并且其中两成有重复用水的习惯。但是对待用电,调查却发现大多数学生节电意识单薄,只有接近一半的学生会“偶尔注意到应该节约用电”,只有极小部分的学生会考虑到空调、洗衣机等大功率电器所带来的舒适享受会造成更多的碳排放。至于电脑,大部分学生在用电脑时不会考虑到使用电脑带来的碳排放。
而对于衣物,有十分之一的学生衣物闲置率较高,即一年穿的次数不到10次的衣物超过一半,而且能够把闲置的衣物与能源的耗费联系起来学生几乎没有。
当调查结果发到学生手中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感到意外,有不少学生表示,原先以为自己的生活两点一线,很简单了,减低碳排放和在校园里的自己没有什么关系,没想到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事情都关系到碳排放。一名经贸学院的女生在日记中写道:“原先以为,我平时很注意节约用水,很少打车,大多数是步行和公共交通,没想到连买衣服都关系到碳排放,看来以后我添置新衣前都要先看看自己有多少衣服是躺在家里当摆设的,降低购买欲望。”
90后大学生更应身体力行
寒假前学生人手一份的调查让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意识到自己离低碳生活还很远,而写完几天低碳日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感觉到了只要从生活小事做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大家都可以身体力行低碳生活,产生减碳效果。
单单是参与样本统计的196名学生在第一天正常生活中碳排放总数为5081.58公斤,而刻意节能减碳后一天的碳排总数为3381.25公斤,总共减少的碳排放总数为1700.33公斤。甚至有同学在自己的低碳生活日记中写道:“面临全球气候系统濒临崩溃的危险,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不想当“气候难民”,就要当“气候公民,‘90后’大学生应当意识到地球公民的身份,并勇于承担起建设可持续科学发展社会的重任。”
物流管理专业的殷鑫在写完几天的低碳日记后,忍不住感慨:“如果注意的话,一天就可以减少3公斤以上的碳排放,一开始我还不太习惯,但抱着尝试的心情开始了节能减碳生活,把空调温度稍微调得低一点,每天晚上离开房间时随手关灯,电脑不用就关机,发现结果挺令自己意外的,一是想不到自己每天能够排放那么多的二氧化碳,二是生活中有那么多细节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我觉得这不应该是两天的活动,如果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每天自觉减少碳排放,节能环保就不会离我们很远!”
而国际经济法专业的白咪一天减少碳排放虽然只有1公斤,但是她说:“我们一直在抱怨温室效应是由大型工厂造成的,殊不知我们的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制造垃圾的过程。原来以为平时节水节电就算是为环保做贡献了,原来平时少吃一点肉,少玩一点电脑,少看点电视等小行为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有如此大的功效。通过我减碳生活前后的数据对比,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每个人每天减少1公斤的碳排放,那么全世界每天就可以少排放60亿公斤的二氧化碳。身为大自然的受馈者,我们有责任保护她,也算是为了人类自己吧。从自己做起才能影响身边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