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 中国之路:2010可持续建筑国际大会实录(7)
摘要:2010中国可持续建筑国际大会于3月24日在上海浦东举行,作为“绿色家园倡议活动”的重要系列活动之一,本届大会以“低碳设计、绿色建材、节能技术”三大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中国可持续建筑行业发展的热点问题。
薛孔宽(中国建材北京新型材料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各位嘉宾,下午好!现在我作为今天下午的第一个演讲人,我作为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对于这个体系的认识。生活人居应该说跟绿色建筑,和我们所倡导的节能建筑都在一个范围里。哥本哈根以后全球气侯变暖导致现在提出来低碳的理念,生态人居建设一直贯彻这个主题思想,我们发现气象的主题使我们逐渐地认识到地球温度在逐步升高,使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出现了危机,温室效应和气侯的变化使得我们更加重视倡导低碳,从工业文明发展的能源足迹来看,看到我们应用的化学能源远远大于可再生能源。化学能源在现在的发展中是不堪承受的。发达国家从能耗的消耗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占用了全球能源消耗的50%以上,我们中国从整个用量来讲排在第二,但是人均来讲还是比较低的,我们处于发展中国家,温总理说的:我们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尽到我们中国人应尽的责任。
我今天讲的主要内容分三个部分,其中一个是生态人居的体系。在自然社会当中如何形成它的保障,再一个是动态支撑,我们一直在研究各种技术,什么叫生态工程技术呢,他是借助与自然界已经给予我们的条件,我们利用这个条件来发挥新的智慧和技术,来把发展生态人居技术。从自然、经济、社会三个方面,三个方面主要是传导自然社会的成长力,现在全球的状态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界体给我们的成长力,自然承载力到底有多大,它的直接能力、间接能力有多大,周边的环境能不能支撑这个城市,这就非常重要了。第二个方面就是经济条件的承载力,有的时候我们进你有没有经济能力,我们现在经济条件能做什么样的房子,能住什么样的环境,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不同的发展阶段,建设能力和潜在能力都是我们衡量能不能可持续发展的标准。
农村的社会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弱,但是如何把社会资源,区域社会和关联性社会整合在一起,推进社会的发展,要衡量社会资源的承载力,这些承载力掌握好了以后,可持续发展就可以在承载力的基础上做好人居环境的建设。这些图可以看到,如果我们考虑了一个承载力,我们建设的小区可能在很大的程度上不依赖于外部的条件,它自己就能达到有机物、无机物、能源、水和循环体系,左上角的图片基本上具备了优化的承载力。像汶川地震我去了好几次,我们判定这个地方承载力的时候缺乏一个准确的判断,在断裂带上建立一个城市,一旦有破坏性的地震发生以后整个城市就是毁灭性的。这是汶川的老县城图片,这种自然界的承载力是不具备的。我们在判断一个承载力的时候没有对它进行准确的定位,这样就会造成很糟糕的后果。
再一个是极限承载力,这个区域到底能住多少人,可以盖多少房子,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郊区有很多环境非常地优美,外部环境都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我们认为它的承载力是比较好的,但是它的极限承载力在哪,我们要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再一个是它的外部环境非常好,给我们的氧吧也好、森林也好,但是并不一定说要建多少住房在那个地方,但是提供给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平衡性,这样就具有非常良性的承载力,怎么样保护好它,将来为我们城市发展提供一个平衡的依据。另外,经济条件的承载力我大致分成几方面,一方面是认为不了解这个区域,错误地判断它的承载力,左上角的图片就是海南在93年发展的一批房地产,实际上它的承载力是完全不具备的,20年以后仍然是烂尾楼在那里放着,当时误判了当时经济的承载力。第二,要考虑它的辅助承载力,现在交通条件具备了,一旦交通通了以后,这方面的居住条件都居住了。这种辅助的承载力使这个区域得到发展。一个大的建设出来、交通条件改变以后这个辅助的承载力是不是具备。再一个是潜在的承载力,一个区域的发展在经济发展区域到底有多大的潜在力,我们要进行判断,这样有利于对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有一个很好的定位。再一个是良性承载力,应该说有的区域承载力是良性的,它的各个方面建设正好满足了良性的承载力。所以有很多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很多建设,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在不断地提高,这就是良性的承载力,这时候要看一下它是怎么样的生态人居环境,不能超负荷。
社会承载力,一个是区域社会的承载力,一个是关联社会的承载力,比如说一个城市,或者是一个区域、一个地区,这个区域的承载力、社会承载力到底有多大的资源,社会资源有多少。再一个是外部资源,国际上的资源对中国有多少支持,各种社会资源支持有多少,这些都是区域社会和关联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们说一个城市具备不具备可持续发展,首先这个社会的社会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要看一下具备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所以左上角这个城市比较充盈,但是其他的资源是否充盈呢,需要考虑一下。郊区是良性的承载力,因为它有城市的资源承载力功能,又具备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功能。乡镇来讲社会资源的承载力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农村来说就是村庄、偏远山区,这种地方的承载力更少了,为什么说现在城市和乡村差距还比较大呢,就是社会资源的集中度还是不平衡的,我们要尽量地力求做到平衡,如何建设可持续发展都在这些承载力的基础上来定位。
再一个是生态工程技术的体系支撑,十几、二十年我们一直在研究什么样的生态工程技术能够带来我们很多支撑现在社会发展的技术体系,今天上午不管是锋尚老总介绍的告别空调暖气,还是后面介绍的竹子,可再生的资源如何应用在建设当中来,所有这些都跟生态工程技术是密切配合的。水能不能做到对社会没有污染,能不能把自来水用好了以后不需要污水处理厂,这些一系列的生态功能技术都在发展当中,而且很多非常成熟,目前的生态工程技术归纳成十类第这些生态工程技术可以支撑生态人居建设的发展。生态人居技术的定位,以及选择一定是动态,是依据不同的环境下来选择的,而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去选择,要根据具体的条件来选择、选定。
城市和建筑的生命周期,性能分析。这两张图一些嘉宾和专家都了解过,我们过去是一些线性的方式来考虑一个城市建设,我们应该用循环的体系来考虑,这样就可以考虑到一个城市和一个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讲低碳经济,必须要看到它的耗能和碳排放到底发生在什么阶段,是在建设阶段,还是使用阶段,在这些阶段当中怎么去避免它,我们说现在探讨的方法都是一种治理的方法,生态人居是讲如何预防,如何事先控制,1、2百年工业文明缔造了这么一个结果,在工业文明发展前期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工业文明会给地球带来什么,我们只是想怎么把这些技术、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给人类提供服务,但是现在逐渐认识到这是有问题的,这样发展下去是有问题的,我们现在在治病,我们一切措施都是在治病,但是能不能做到一方面在治理过去生下来的病,另外一方面要克服我们不要再生病,能不能做到,我们现在就往两个方面走,一个是以后的过程不要再有病态,过去的病态花1、2百年来改变过来。
什么样的出行方式最低碳,大家做了很系统的分析,分析来分析去就是要尽量地减少乘车和自己开车的行动过程。但是回过头来又想,我们之所以这个世界发展到这个程度,就是因为我们的交通、我们的通讯给我们带来的极大方便。我们说出行不能说哪一种交通不用,应该说根据我们需要采取的交通来选择,3、5公里骑一个车子就可以了,这样没必要每天都开车,是不是,但是有的城市他不太发达,那就必须开车。飞机的碳排放量比较高,但是由于节省时间你还必须乘飞机,所以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另外,能源利用碳排放,我们说可再生能源,比如说地热啊,水力啊,这些都是比较倡导的可循环、可再生的能源。现在作为我们不可再生的能源充斥我们整个社会发展的主体。要尽快地发挥我们现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现在经济价值上不太平衡,有多种原因,是因为发展的阶段不同,所以我们现在都在倡导,各个国家也在提出不同的政策来支撑这样的发展过程。
工业文明不是说扔掉就不要了,交通体系的成果来看,各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便捷的时间。这是一个社会的一大进步,这方面来看应该说工业文明带来了非常多的实惠,再一个是信息工程技术,这些都是工业文明带来非常好的支撑体系。现在讲生态文明社会,一方面我们要降低碳排放,另外一方面要有效地利用工业文明的成果来为我们生态文明的社会发展、提供这么一个支撑。所以生态文明的基点还是要把控自然环境的平衡,再一个是经济能力和社会资源的平衡,这些平衡都是动态的,都是根据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环境下来进行定位的。
再一个想介绍一下生态人居建设的低碳理念,现在低碳理念应该有几方面,一个是材料产品的生产应用,我们在座很多都是材料生产商,大家都在努力地进行低碳方面的发展。我觉得这非常好。如果我们不能从材料的体系上、从低碳上控制的话,我们就很难做到低碳,所以源头要从材料、从开采到生产,再到最终的产品提供的整个过程,要严格地控制。再一个是这个产品出来以后对一个建筑、对一个建设体系它能达到什么样的低碳效果,包括现在倡导的保温,保温节能65%,如果是按照国际上的标准我们中国一定要做到80%,这样才能达到相对比较好的国际上大家公认的节能标准,现在如何做到呢,材料非常重要。所以今天有很多在座的材料专家,都在做这方面的努力。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