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生活"对话实录:华林的建筑大师路(图)
摘要:在妹岛和世在同济大学演讲之际,普利兹克奖执行总监玛莎也与当代中国建筑大师同堂对话。其实获奖不是关键,关键是中国的设计,必定要走向世界!
今年三月,普利兹克建筑大奖揭晓,2010年普利兹克奖由来自日本东京的黄金搭档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审美和关注点从来不是单一风格,获奖人中,有纯粹朴质的彼得•祖姆托,也有大胆前卫的扎哈•哈迪德,这一次,是通透飘逸的妹岛和世。
讨论“谁是中国第一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奖人”,或者“中国第一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奖人何时出现”等问题,是我们翘首期盼下一位得到国际认可的中国设计师的出现,更是在摸索中国的建筑大师之路。
在妹岛和世在同济大学演讲之际,普利兹克奖执行总监玛莎也与当代中国建筑大师同堂对话。其实获奖不是关键,关键是中国的设计,必定要走向世界!
主题:中国的建筑大师之路
主持: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 孔宇航
嘉宾:德国HLD建筑与城市设计(国际)事务所首席设计师 华林
地点: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钟庭报告厅
我在德国事务所工作,2000年回到中国深圳,参加国内的竞标,然后中标之后回到国内。在过去10年来,我们在国内做了很多的项目,参与了很多大型的重要项目的设计工作,本来今天也想利用这个平台,向各位同行交流一下我们在设计领域、设计实践的感受、心得体会。但是在看了这么多同行都展示他们在实践方面的东西,我们作为一个论坛,应该说有很多点关注,因此我看到有这么多的关注,那么我想借此平台,把我所关注的几个问题,跟大家交流一下。我的问题跟我们的主题是比较关联的,什么时候中国本土的建筑师可以获得普利兹克奖,我对普利兹克奖是比较敬仰的,因为他们选出的获奖作品都是代表当代最顶尖的设计。我在想我们有很多同行他们也在关注,包括卢老师从建筑教育上着手,这都是一个切入点,但是我今天讲这个切入点,如何为中国已经有的比较优秀的建筑文化保护和传承,特别是当代或者是近代我们前辈的建筑前辈们他们留下的为数不多的作品的保护传承,我想建筑文化它是一个延续的文化,它是有延续性的,在今天中国的建设大潮中,我发现很多中国优秀的东西,在建设的大潮中被迅速的冲掉非常的可惜,我会举一个实际的例子,德国他们对于建筑文化延续性的重视,他们的一些方法,我们可以借鉴,正是由于建筑文化的延续。我们要净化我们的建筑环境,让我们的建筑这个行业干净透明,只有做到这样,我相信我们中国一定会不断涌现出优秀的设计人才和作品。
最近,我们应邀参加四川省锦江大剧院的改建项目,这个剧场建成于1958年是新中国诞生建造的,而我们就要对它进行改建,在里面要增加17个会议厅,因为里面要开分组会议,同时还要加上一个小礼堂,如此一来,锦江大礼堂尸骨全无,必须要重新建造,当时我们跟一些负责同志打电话,跟他们讲了我的看法,我的观点是锦江大礼堂不要被拆除,而是加以保护,这样的事例太多了,很多新中国建筑里程碑式的建筑都消失了,这个事情使我想起我在德国的一个精力,夏天大使馆的官员开了一辆大奔,跑到我家里,当初我是第一个去德国学建筑的,他们到我这儿来,想请我为驻德国中国大使馆做一个门卫设计,当时旁边有一个小教堂,最后大使馆仍然没有修成他们的门卫,主要就是为了保护这个小教堂,这个事例可以看看他们如何对待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遗产,而中国对这一点是太漫不经心。为此我还专门写了一封信函,发给很多的院士和大师,我们已经收到很多签名,他们都非常支持我的想法。所以我就在想,我们的建筑文化一定是要有延续性,所以我在这里呼吁我们在座的同行,我们应该在这个问题上形成共识,要保护中国为数不多的优秀建筑文化,包括近代和现代的。
第二,对于设计领域的境况,我们在座都是参加过各种各样的设计大赛,我们都知道中国设计的潜规则,如果说这个状态继续这样持续下去,我坚信,无论在其他方面做多少的努力,要产生中国的优秀建筑人才,这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当有一个健康、干净、公正、透明的建筑设计竞赛的环境,我相信中国一定会涌现出层出不穷的优秀建筑师,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很多人会说,中国的体制是这样,也许他们是对的,以我们弱小的力量要去抗争这样一个庞大的体制是有些困难,但是我有一个想法和建议,比如我们创办一个像是当下竞赛的杂志,把竞赛的成果发布出来。我提出这些意见,也是希望我们的竞赛可以办得公开透明。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