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生活"对话实录:商业地产设计的国际视野(图)(2)
摘要:大陆设计界,有越来越多的外籍兵团蜂拥而入。在中国这样广袤的市场,设计师有着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各式各样的人为设计界带来趣味性和多样性,就如同由多种化学元素组合在一起的火药,只等爆炸震撼人心的那刻。
【宣i雯】:您的公司经常邀请一些国外的设计团队进行交流,像这样不同文化的切磋效果如何?
【刘一适】:我觉得效果其实挺不错的。我可以划为两部分,一方面是表面上设计经验的交流,一方面是真正项目合作的交流。表面上的交流本身就很直接了,比较有特色的境外事务所的设计师来我们设计院介绍一下这方面的设计理念,让我们的设计师会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理念,他会成长。他所得到的,确实也是比较表面上的东西。你要想真正的理解和吸收比较好的境外事务所,其实是通过项目合作来展开的。我们跟境外事务所一些项目的合作,在具体项目合作中,大家都是通过境外规划,使境外事务所很清楚每一个部分是怎么理解和想象的。同时我们会把我们的经验反过来跟他们解释,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通过这种交流出来的东西,是一个很好的东西。而且,不管是对境外事务所,还是对我们的设计师,都是非常非常有帮助的,能够得到很多东西。
我说的不仅仅是我们跟国外很有经验的事务所合作,我们也跟有一些国外有其他经验、但没有商业地产经验的事务所合作。打比方我们有一个甲方要找购物中心,整体规划和建筑设计都交给荷兰一家很有名的事务所,他们主要关注我们中国顾客消费习惯、理念,另外他们关注外立面这些东西,但是他们对商业地产里面的业态组合,还有人流各种动线,还有一些商业地产的一些细节,都不是很熟。比如说他们设计的景观都是高大墙幕,而我们设计不会设计高大墙幕,因为它会挡住视线。这方面我们会反过来给他们一些建议。他们外立面要保持里面的商业动向,我们要帮助他们调整,跟甲方客户一起来说明如何调整才是一个成功的设计。通过这些很深入的合作,项目也会很成功,大家也会受益匪浅。
【宣i雯】:这个问题想请JERDE解释一下,他们会不会请本土的团队或者是海外其他的机构来交流?或者他们有没有被邀请去跟别人交流的经验?
【Todd】:我们有非常非常多这样的活动,规模大小都有。小的话,其实我们和新外建CCI这个团队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交流,主要分享一些建筑设计上的观点和想法,经常会有这样的活动。我们非常注重去建立和维护和其他团队良好的关系。我们现在特别注重和新外建CCI这样一个团队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可以互相分享到各个团队不同的想法,是关于建筑设计方面的。
那些大型的活动,我们有参加,但是也并不是那么多。我本人代表这个公司在一些公开场合,比如说论坛,可以发表一些演讲,主要是关于一些建筑设计理念的演讲。我和刘先生认识就是在一个活动当中,我们都是演讲嘉宾,就这么认识了。
【宣i雯】:刘先生,在您看来,对于国外的设计思想和手法,大陆设计师应该如何取其精华,而不是全盘接受?
【刘一适】:我个人理解,国外的事务所或者国外的设计师他们有两方面特长给我印象特别深刻。一方面是他们设计的逻辑性很强,他们拿到一个项目的话,从下手分析到得出一个成果给客户,中间是有逻辑关系的,而中国的设计师没有这个逻辑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分工很明确,专业性强。不管怎么样,发达国家工业革命以来已经有两三百年了,他们通过两三百年的发展,在商业建筑设计上已经很完善了,他们分工明确,每个人做什么、做多少都已经有很多限制。一方面新人很难施展才华,另一方面他也不用想怎么去施展,就专心致志把自己那一小块做好就行了,所以他会很深入做他那一小块的东西。
我们中国设计师很大的特点就是大而全的服务。我们说大而全是好事,其实也不是,大而全意味着所有的东西都做,可以设计飞机场、设计学校,也可以设计商业地产。你认为一个人的脑子能够做好那么多的事情吗?所以我觉得,我们的设计师不要追求大而全,一定要追求专业化,你就把商业地产这一小块,或者飞机场这一块设计好,把它吃透以后用在飞机场的项目,你就是中国飞机场项目设计最牛的天才。
商业地产也是一样的道理,西方很成熟的技术已经有了,中国一定要专心致志去做商业地产项目。一方面当你深入到一定的程度,你也会发现之间有很多乐趣,另一方面你也不用今天想商业地产,明天想别的,那样会很累,也没多大发展。所以我建议国内设计师要成为专注的设计师。今天你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了,明天即使你换一家事务所工作,都是很好的资本。
【宣i雯】:在两位看来,我们最需要哪些国际视野?人性化?环保?
【Todd】:站在设计师的角度来说,设计师造的东西本身很重要。另一方面说到文化,实际上这要融合到当地的文化当中的。另外可持续发展和环保,通常也是需要被考虑在内的。还有一个专业、技术的问题,商业建筑跟周围交通连接的方便程度,作为一个商业建筑师认为的国际视野,设计的作品要有国际视野,建筑本身要和地方文化融入。另外环保和可持续也很重要,交通和当地也要融入当地的系统,这方面的传递靠建筑师怎么跟开发商沟通,才能达到成就这个国际视野,成就商业建筑的这样一个国际视野。
【刘一适】:国际视野如果要针对商业建筑来讲,我觉得我们应该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个是团队化,一个是专业化。因为在国外本身他就是这么做的,如果想具有国际视野的话,你就要知道人家是怎么做的,那就是团队化、专业化。因为我们要设计一个商业地产项目,会有很多团队来参与,不是一个建筑师就能做好,这个是团队化。专业化也就是强调,你不要什么项目都做,你要专注于这个东西,把它挖掘出来,你才能成为一个很专业的设计师或者是设计团队。这两样决定了,首先你得追有国际视野的人,你才会有国际视野。
现在都在讲人性化,尤其商业建筑更需要人性化。我们设计一个购物中心,就是为某一群人,建筑本身就是为那一群人来使用的。你要事先考虑好这一群人是哪一类人,设计项目的时候,要分析这个项目是给哪一类顾客来做的。这样的话,你设计的这个建筑才是精准的,刚好满足这些人使用。商业建筑设计师设计的东西,必须要以人为本,我们之前就有一个客户跟我说,要在安徽亳州参照上海久光百货设计了一个项目,大概十万平米,结果现在一塌糊涂。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他错误地判断了亳州人民需要的东西。
可持续发展对我们商业建筑非常重要,一个人在商业空间里,对温度、湿度、送风一系列的控制要求都很高,所以它的能量损耗很大,能量损耗包括碳排放。住宅要求设计师达到国家很多规定,商业地产不用这些硬性规定,因为作为一个开发商,要造一个商业地产项目,如果不考虑未来使用损耗的话,每年都要为能量付出很多代价,所以开发商实际上本身也需要我们设计来关注,这就是为什么首先我们客户有这个需求,也需要我们的设计事先要有这个观念。
【宣i雯】:近年来,中国很多大的建筑工程是西方建筑师的作品,如鸟巢、国家大剧院等。各位从业商业地产多年,就这个领域,国内在面对国际背景的问题上,态度是否有转变?现在市场是否依然盲目崇拜?
【Todd】:为什么那些大的项目都是由国外事务所来建的,我感觉到有一点,开发商可能需要大的事务所的品牌,来帮他提高这个品牌在市场上的认知度,以及整个物业的市场营销。但这样的状态在改变,这让我看到国内设计事务所也在成长。现阶段他们不能达到像国际公司那么高的收费标准,但他们的项目越来越多,经验越来越丰富。也可能会有一些境外的事务所进入中国,和当地的公司联合,设中国境内的事务所。我感觉将来中国自己的事务所会发展得越来越好,设计的项目也越来越多。
【刘一适】:我想说的是,鸟巢也好,国家大剧院也好,它们有一个特点,就是政府投资的,所以它是政府工程。这两个项目,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国外外行建筑师做的设计,本身设计师没有设计此类商业建筑的经验。
我想说的是,如果是政绩工程,实际上这么多年没变,要做的好看,要有名气。但是如果是其他项目,不仅仅是商业地产,实际上我们中国的开发商都是很实际务实的。金茂也好、环球也好,包括现在上海金融中心,本身设计这些楼的境外事务所的水平都挺好、挺专业,同时开发商本身也是为了市场推广的需求,要请境外事务所来做。但是国内的开发商在逐渐地成熟,越来越成熟,他要设计一个超高层的写字楼,他会选SOM。他要是选商业地产,会选择JERDE这种专业化的设计团队。他也在分析,国内和国外有很大的差别,要选境内还是选境外,有的时候也很困难的。JERDE比较好,但收费贵,国内和国外也有很大不同的特色。他们选择的时候,既要有国外也要有国内中国思想、经验,这种设计院实际上是最合适的。现在的开发商也比以往要成熟很多,尤其是私人业主,越来越精明,他们选设计院越来越精。他们知道自己的项目是什么样的,要选谁来做。
【宣i雯】:就国际视野而言,您怎样看待未来建筑设计界的发展趋势?
【Todd】:我认为以后的发展趋势,在中国的话,设计师干活都被开发商给限制在一个非常短的一个时间段内,开发商拼命压缩时间,给设计师的时间非常少。这是一个趋势,但是这个趋势不是正面的。如果说中国想要有国际水准的话,应该放慢一些脚步。希望开发商考虑到这一点,给设计师足够的时间设计出好的项目。
【刘一适】:我觉得中国未来建筑设计本身市场很大,因为我们中国现在城市化是百分之五十几,未来有好几亿农村人口到城里来,我们社会要提供很多建筑给这些人使用。起码未来十年、二十年,设计师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且甲方要求我们又快又好。这个市场很好,发展的话有两种趋势,一种是赚钱的公司,什么活都接,未来可能有很好的效应,但是不会有进步。另一种是有进步的设计师,用心去做一个项目,通过这个项目有所收获和提高。拿每个项目当学术去做,那样的话,这批人会推动我们设计水平往前进步。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