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明“锦汇丝路”系列巨幅墙布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展出
摘要:2019年5月31日,“织锦技艺传承及创意设计——项目化双导师制回炉研修班”开班典礼在浙江理工大学正式举行。
2019年5月31日,“织锦技艺传承及创意设计——项目化双导师制回炉研修班”开班典礼在浙江理工大学正式举行。
锦,织彩为文,其价如金,故自从金帛。“织锦”是丝织物中结构最复杂、花色最丰富、工艺最精湛的一种,是古代丝绸之路上夺目的瑰宝,数千年来一直闻名于世,其主要技艺已被列入人类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文化印记,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民族生活方式和身份的象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一味地将其束之高阁,以供远瞻,而是要让其走进生活,才能更有效地保护和传承。织锦技艺传承及创意设计研修班的设立,正是为了让非遗传承人有机会进行研修和学习,提升传统工艺设计和制作水平,让传统工艺与现代美学、现代科技相融合,与时俱进获得创新发展。
此前,“织锦技艺传承及创意设计”研修班已开设4期,为80余位织锦相关传承人或从业者提供了研修。本次“回炉研修班”采用“项目化”和“双导师制”的培养理念,面向的学员为前期参加过研修、并有意愿继续加深研修的、技艺水平出众的老学员。汇明董事长钱之毅受邀参加本次研修班,并作为优秀学员代表在开班典礼上进行了发言。发言中,钱之毅表示非常荣幸能够参与这次的研修班,同时,对本次研修班采用的“1+1+1”全新教学方式表达了高度肯定,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引入了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能够为学员提供现代化的试制、织造生产条件。如何能够将传统与现代更好的融合,让技艺在现代得到传承,是作为非遗传承人应该去探寻和研究的。
本届“织锦技艺传承及创意设计研修班”开班当日,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了“锦绣未央——浙苏鄂三校纺织类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成果展”。“弘扬古蚕绢文化,开拓新丝绸之路”,中国丝绸博物馆位于杭州西子湖畔,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博物馆。汇明极具特色的“锦汇丝路”系列巨幅墙布织锦制造技艺出众,作品主题与丝绸博物馆高度契合,成功入选本次展览,在博物馆进行展出。
中国是世界丝绸的发源地,数千年来,中国丝绸与中华文明相伴而生,并催生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明,沿途的风光旖旎,各朝各代的文化变迁,都蕴藏在络绎成群的商队中。梭为引,线为媒,从一幅织锦,便可见历史的起承转合。“锦汇丝路”,以针线穿梭,重塑丝路,梦回当年盛景。
“青峰造极”,一指画中青山,所谓“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青山二字仿佛自带意境,连绵悠远;二指丹青之笔,“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是古代绘画艺术,而丹青不渝又寓意坚贞与不朽。绵绵远山,以山水之形蕴藏千古意,同时融合提花经纬织造手法,创织锦提花极致工艺,是谓“造极”也。
汇明作为现代织锦技艺的传承者,在作品中融汇了宋锦、蜀锦、云锦和民族锦中流行的华美纹饰,将各锦集萃,还原了文化意蕴,将传统织锦工艺与现代纺织技艺相结合,带来独具匠心的精美作品,让传统文化以艺术品的方式融入了家装。
“尊古求新,知史明志”,驼铃声声犹在耳畔,是历史之声延绵不绝,是传统文化融进了现代生活。丝绸之路仍在,并在新时代背景之下获得了全新发展,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传统技艺的传承,也不应该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要实现非遗技艺与织锦文化的研究创新,在开发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织锦文化新产品的同时,打造文化符号、文化标签。汇明这两幅作品,是传承亦是创新,是织锦工艺呈现,更是潜移默化之间的文化传递。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