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设计实录 | 韩文强:基于传统建筑空间的新体验
摘要:“从传统建筑里可以了解到历史背景,建造原因,时代哲学,而这些反哺了当代的设计。”
9月23日, 2020「酷+创造营」先锋设计师选拔第三站落地北京,叠院儿和扭院儿主创设计师&酷+创造营导师韩文强带领25位先锋设计师共同探访“叠院儿”“扭院儿”的改造设计。同时,导师韩文强也在「酷+创造营」北京站的舞台上分享了他对于传统四合院改造的理解,以下为演讲实录。
我最早做设计接触的便是传统建筑的改造,因此希望探索传统空间如何让当代人更好地展开生活,通过新的当代设计力量去激活旧的、已经存在并且即将破败的东西,由此产生更加独特的体验,让建筑更加适应未来的发展。
另外我们也在找寻传统文化,从传统建筑里可以了解到历史背景,建造原因,时代哲学,而这些反哺了当代的设计,当自己做设计时,更应该去思考如何摆脱符号化的影响,形成自我的判断。
“可居”“可观”
传统建筑有两种类别,一类是庭院建筑,一类是园林建筑,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方向,扭院儿是儒家思维,理智传统下的庭院生活,以及与自然的结合;另外一类受道家思想影响,是比较自由状态的建筑,更加强调诗情画意及体验感。
对于当代设计师来说,这两种都可以产生新的建筑形式,新的空间感受,也就代表了这些空间都有非常强大的变体能力,能够适应当代的生活。
“可游”
现代建筑讲究“流动空间”,园林是非常典型的流动空间,它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可居”或“可观”的状态,更有一种“可游”的概念,身体能够参与在这个空间里面,通过“游”产生兴趣,人便会沉浸其中。
“可游”状态对于当代建筑空间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是存量时代,也就是产能过剩,设计师存在的原因是要吸引人,让人觉得空间有趣味,通过线下空间的感受和体验产生的感受,与线上能够产生相互印证的关系。
古人的智慧里包含了许多抽象概念,除了具体的形式之外,还带有一些另外的内容,这些内容在用同一套语系,但通过经营语系之间的关联表达出了不同的意义,因此在改造的过程中改变建筑的关系,就可以产生一些新的有趣的体会。
传统建筑都是分开的,比如四合院是四个独立单元,而当代生活更需要一种连通、开放、自由的状态,这样才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多元生活。
【房屋之间】
当时设计的是茶室,现在是作为餐厅使用。通过建筑模型可以看到房型条件不太规整,内部非常狭窄,而且是不规则性的互相分开的空间。
我们的想法是把庭院这种相对来讲受秩序感影响较大的建筑,变成一个带有园林感的建筑,达到空间的延展,“曲径通幽”,“ 隔而不透”,人在行走过程中能够产生一些新的体验。
原本的样子有些破败,是典型的传统建筑,屋檐之下串联了各个房间,也把房间功能进行重组,以前建筑出入口在正中间,一打开门就对着狭窄的院子,改造时把一个小房子拆掉后宽敞了许多。
外面的胡同要经过一个更小的胡同才能到这个空间里来,再逐渐向空间深处走去,像园林里层层深入的概念。
此外还翻建了一个新的房子,采用了传统的材料和结构。因为要区分廊子的新空间跟旧的建筑空间,所以廊道相对比较轻盈,以青白色为主,有透明的结构,留下了空地作为庭院。
虽然是民宅,但能看到不同时代人生活的痕迹,比如砖,梁等,在整修时替换掉了一些不能再次利用的物件,但整体还是保留了时代的痕迹和感觉。
室内添加了一些细小的配饰,把院子变成一种功能性的场所,能够有对外的地方,这个空间的使用相对来说也比较弹性,还可以举办活动等。
七舍合院
经过曲廊院的尝试,我们希望能在做其他不同项目的时候,把廊子结合到具体的空间里去,因此又做了“七舍合院”的项目。
院子里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废料,业主想要改造成一个影视俱乐部,但也可以提供居住。房子基础条件差,所以第一步是“修”,但不是将它修成一个全新的建筑,而是尽量利用原来的材料,多为局部的替换而非整体的变化。
之前的黑屋顶长草,因为传统建筑上没有防水功能,所以用当代的技术加了保温层和防水层,最后再还原成传统屋顶的样子。
修缮更多是“修旧如旧”的过程,例如拆下来的砖需要工人一块一块修好再砌回去,之前埋在地下连接排水管道作排水口用的酒坛,后来也修复了放在室内做配饰用。
门楼重新整修,两边的墙拆掉变成竹子,让空间更通透,左边的树也保留了下来,廊的设置也会绕开树。
拱门该补足的地方补足,整体建筑有曲线的结构,沿用了曲廊院的感觉,连接所有房间,有些房间比较小,连接以后整体空间的使用效率也有所提高。
建筑是三进院,门楼,停车处,中间一进院是公共接待部分,后院居住,随着人的走动私密性逐渐增高。
曲廊院和廊子用的是钢结构,这次尝试了新的竹钢材料,本质上跟木结构一样是框架,但又能做得比较纤细。
所用材料原则上都采用了旧的老材料,整体的色彩格调是灰色跟木色,但会有深浅层次,有水泥灰,也有深木色,家具以木为主,会构成两种色彩的集合。
【上下之间】
七舍合院有一些路径的串联,我们也希望在路径的处理上能有更多的延展,与“上下”结合,因此做了“折叠院”的旧房改造,房子原本是个做办公用的平层,因此之前是嵌在街道胡同后面的砖混小房子。
在处理这个房子时,首先考虑的是将分散的房子连接起来,房子作为办公空间,外面作为公共空间。
原本的建筑是平顶,加了一些阶梯,希望让人在行走过程中不自觉的走到屋顶上,形成循环的折叠流线。
屋顶混凝土浇筑了一个平台,顺着空间延伸到上面,形成一个更加自由、多样的活动空间,延伸了居住或生活在庭院的人的新鲜体验。旁边邻居的墙虽然有些破败,但是很丰富,会有自然的痕迹。
折叠院能够比较低调地嵌入在整体环境里,不影响其他人和环境状态。设计师如果今后涉及到旧房改造的项目,一方面要把设计做好,另一方面也要处理好与边界的关系,如何解决在改造当中碰到的问题也会变成你的设计的一部分。很多设计师喜欢没有限制条件的项目,但是一旦有了特定的限制,可能会让设计师逼出一些特别的解决办法和灵感创意。
【进落之间】
叠院前后有两个平行的空间,后面稍高一些,我们便在中间添加了一个新的平行建筑,当人走到这个新空间时,能够产生空间相互叠合的印象。
随着行走能感受到从公共到半公共再到私密空间的过渡,有一个舒缓的处理,而不是单纯用一道门或一堵墙完全隔开,因此也是给空间提供一种新的思考,一种新的连接方式。
夜晚的时候,后面的房子灯光是隐藏的,因此可以变成一个更加多元的空间,项目方做了一些互动艺术美术馆等多功能的策划,可以举办活动或做展厅,这样可以感受到旧建筑当中的新体验。
我们会在设计中把上一个项目产生的好的设计思路延续到之后的建筑当中,设计师的思路是带有连续性的,连接的方式带有延展性,再跟随不同的业态,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尺度,发生一些奇妙的变化。因此之后的新项目“庭院办公”,我们会希望做成一种叠合的感受,让每一个在办公空间的人都能够产生特定的与庭院的联系。
整体建筑类似于传统建筑,底层是厚的台阶,上面是大屋顶,中间是透明空间。
底层的台阶变成一层建筑,从侧面能看到跟周边庭院的延续性,无论是小的咖啡厅,还是大的多功能厅,每个空间都有跟庭院结合的感受。
室外的庭院用了很多遮阳的设置,产生一种半室内的空间感受。
活动可以自由的延展到舞台去,而不是拘泥于室内空间里。这个项目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在构思一个既定空间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既定空间与边界、室外、庭院有没有产生新的互动的可能,这是对于人的行为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聚与散之间】
四合宅
以上都是传统建筑当中比较内聚性的空间,我们也在思考是否能够通过四合院的空间原型,产生新的发散的当代建筑。
当时接了一个郊外住宅的项目,但郊外住宅的私密性无法完全保证,因此我们决定把房子分散,但中间的“院子”变成一个巨大的亭子,去实现公共活动的可能性,这样可以保证每个人在每个房子中都有私密性,但同时又拥有很开放的公共空间。
由4个分开的盒子支撑1个木结构的屋顶,每个公共空间都向室外延伸,而且非常透明,每个砖的盒子对应的空间里,带着一个更小尺度的庭院。
有机农场
设计思路通常带有强大的拓展力,因此我们又在思考,是否可以将四合院的原型变成一个更大尺度的建筑,于是就又有了“有机农场”。
这个农场是在围绕四合院的庭院关系做拓展,变成不同尺度的空间,有大的厂房,也有小尺度的两米宽廊,整体构成一个拥有旅游体验的农场。
房子采用了双坡顶,通过尺度上的变化和折叠,产生了一个完整的房子,但同时进入空间时感觉像一个小村落,有不同尺度的固定的房子。
库房堆放的粮食需要拿到外面晾晒,所以留下了一块空地。所有的房子都是开门的方式,能够实现一种自然的对流通风。
房子在周边的自然旷野中没有显得突兀,而是一种融入的状态,即使项目是工业化的粮食加工厂,我们也希望能够经营出一种和谐的乡村风景。在不同的庭院里可以作为游客参观有机粮食生产时短暂停留的空间,或者做有机粮食品牌的展示。
【建筑与自然之间】
水岸佛堂
在农场之后我们又在思考,如何运用东方特有的自然观念,让建筑或空间与自然产生更深层的关联,因此又开启了“水岸佛堂”的设计。
这个空间周边有很多树,设计的时候避让了这些树,同时在建筑体上开了一些洞,让内部人的行为跟外部的树、河流以及天空的光线产生对应性的关系。最后所完成的建筑有一条长长的步道,步入空间内部时非常有仪式感,走到内部会被弧形的墙面引导到河边的方向。
虽然是一个拜佛功能的空间,但我们不想打造风格化的寺庙,因此在思考的时候,假设了一个僧人在山里找到一处山洞进修的场景,山洞也是宗教建筑的原型之一,比较符合佛堂的概念。
因为在户外,项目在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样子。
通过高度的变化,可以让光线从顶部进入内部,产生一个向河边延长的视角。
当把建筑两侧的两棵树放到建筑里面时,它就变成了建筑当中最好的景色,可以在树下喝茶,看看水面,也是对于自然的尊重,但在尊重的同时也可以重新定义这种自然,因而产生一种更有趣的魅力。
尊重自然是顺其自然,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建筑在空间的某种意义上,就是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包括园林也是一样,它经营的可能是树、石头、水、亭子、房子,最终形成一种新的自然,是参与到了人工重新定义之后而产生的自然。这样的状态会把传统文化当中例如“可游”的意义作为文化上的隐喻,掺杂在一个综合的环境里,最终变成一个微观的宇宙。
山居客房
在室外营造自然会更轻松,那么在城市高楼内呢?因此我们便在通州的一座高楼内做了“山居客房”的尝试。当时业主找了不同的设计师每人设计一间房间,代表心中对未来居住的一种设想。
当时我的灵感来源于“山洞”,山洞是一个先于人类而存在的空间,是通过人的使用重新定义了的空间,人的身体与空间是一种互相激发的作用,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关系延续到现代标准化的高层住宅里。房子层高3米8,可以利用这个高度,把人最早在山洞居住的形态变成一个当代的可居住山洞。
因此我们只做了一个山坡,在山坡上有两个洞,高的洞是床,能在床上直接看到下面的景观;低一点的洞是浴缸,可供泡澡。要上床需要爬行上去,如果要下床的话,就可以直接滑下来。
相对于实用性,这个空间更多是一个实验性的体验空间,但为了实现仓储的功能性问题,我们也在卫生间里开了一些洞。
晚上把幕布拉下来,有非常大的投影,坐在床上可能看不全,只有在门口的位置才能看全画面,我们笑称这种情况是“沉浸式体验”,这个项目完工后,我们认为能通过这样一种行为去感受周边环境和状态,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体验。
以上就是今天基于传统建筑空间新体验所要分享的内容,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机会与大家沟通交流,谢谢。
-end-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