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观点】加入窗帘品类后,墙布企业陷入到了更深的泥潭
摘要:怎么融?和谁融?在什么时间段融?一直是垂直类目和大家居企业苦苦探索想要寻找的答案。
多品类融合,在家居行业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汇,从集成化、大家居到整装一体化,无不在强调多品类的融合。但是,怎么融?和谁融?在什么时间段融?一直是垂直类目和大家居企业苦苦探索想要寻找的答案。
在多品类融合的这条赛道上,起码到目前为主,还没有跑出来一位真正的大赢家。纵然是欧派、索菲亚、尚品宅配这样的头部家居企业,也仍旧是在探索中前行。一边整合资源把类目做大,另一边又不断推出或注资收购细分赛道品牌,譬如索菲亚的华鹤木门、欧派软装等等。虽然大家嘴上都说,整装一体化是趋势,但却也从来没有人否认,垂直化、细分化发展就没有未来。处在这样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不管是细分化还是一体化,都有可能成为最后的集大成者。
但墙布企业对于单品类发展和多品类的探索,在许多同行看来,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难见未来。就拿这次墙布企业叠加窗帘品类的普举来看,未必就是突围壮举。
会出现这样的跨品类叠加,并不是墙布企业的主动应变,而是在新的市场形势之下的倒逼之举。墙布销量看似逐渐攀升,但净利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断崖式下滑,腰部乃至头部企业增长进入到了停滞阶段,而终端门店对于多品类的整合却比墙布企业还要来得更主动、更快一些。
一位长期观察终端门店发展的业内人士曾向记者坦承道,任何单品都存在增长的天花板,那么在商品中扩充具有关联性的品类是一家门店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需要考虑的。比如一家窗帘店门,或许会补充百叶窗、卷帘窗等等;再者一家墙布门店,同时也会售卖地毯、装饰画等等。增加品类可以接触更广的消费群体,解锁更多市场。
相较于以前的粗放式叠加,当下的整合更为精细化,着重考虑全局的解决方案。源于“以房为本”的增量市场已经结束,“以人为本的”家装消费成为主流趋势,喜好独特、“重装饰、轻装修”、追求便捷性的年轻一代崛起带动整体软装、全屋定制盛行,因此门店向多元化转型,更多考验的是门店能否将不同品类之间打通,比如很多墙布经销商一定会率先把窗帘加入产品体系。
有些具备前瞻性的墙布人,也看到了终端消费需求的微妙变化,于是便借着疫情的契机推出“墙布+窗帘”的小软装模式,以点到面来做渗透式的软装布局。
“我们目前在全国有着700多家店,至少90%的线下墙布门店都反馈说有窗帘需求,我们一边摸索,一边从窗帘行业吸引了不少优秀人才,虽然才打磨了一年多的时间,但团队基本上都是窗帘行业的卓越人才。”
“墙布+墙纸有三千亿产值,窗帘在C端也有4500亿左右的产值,且窗帘刚好是从布到成品帘的过渡时期。墙布和窗帘都是软装,二者整合在一起,毫无违和感。虽然中间也踩了一些坑,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我们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进展。”有墙布企业掌舵人先后分析了自己入局窗帘的前后思虑。
但绝大部分墙布企业,还是被动式的改变。虽然是被动式举措,但前期确实也让墙布人尝到了销量倍增的甜头。毕竟从0到1容易,但从1到100才是一切考验的开始。
随着墙布人对窗帘产品研究和投入的进一步深入,才发现,事情远没有自己当初想象的那么简单。虽然技术上的问题,可以交予贴牌代工厂解决,但货期却远远不受自己掌控。原先谈好的一周交货,结果一拖再拖,货期难保障的同时,品质也参差不齐。
有些墙布企业为了摆脱别人的桎梏,准备自己亲自上阵,结果发现,最后还是回到原点——货期难保障。
“要想解决成品窗帘的供应问题,其实很简单,只要扩大工厂规模就行。但现阶段的企业,大多还是不敢去冒这个风险,第一是因为现阶段的所谓成品还没有做到真正的标准化,还是停留在微定制的阶段;第二是因为扩大工厂规模则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投,就连一些窗帘头部企业投建工厂规模之后,都面临着资金断裂的风险,其他企业就更加艰难了。所以窗帘的布局和革新,没有做好脱一层皮的准备,墙布企业就不要轻易去触碰,否则将会陷入更深的泥潭之中。”有墙布、窗帘的两栖企业高管如此谈到。
因此,墙布企业想要在多品类上有所突破,首先要有明确的前行方向,不能只是一味地去跟风。“别人这么干我也这么干”的市场周期已经过了,闭着眼都能挣钱的墙布时代已经过去了,想要在多元化、专业化和服务化的新市场环境里站稳脚跟,就必须要找准用户的真实需求和市场痛点,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