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未来的想象―世博会展示设计高峰论坛(9)

icon 2010-06-22 12:12:36
icon 0

摘要:在世博会期间,今天在上海举办“未来的想象―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展”展示高峰论坛!主办单位是清华大学学术学院和中国装饰杂志社,得到北京清尚环艺建筑设计院的协助。作为组织者,我想先感谢到场的各位领导,也感谢为这个活动组织筹办的各位同仁,以及感...

  胡学增:谢谢主持人。这次世博会当中我们做了两个馆,一个是主题馆的地球馆,刚才马馆长提到的地球馆。还有一个是企业馆里做的汽车馆,通用和上汽的汽车馆,这是我们做的,总承包。以往经验集中在科技馆和博物馆的领域做了些场馆。但是这次做主题馆我觉得有不一样的体会。首先我感觉展览设计第一步内容策划非常重要,我也参加了主题演绎的过程。我觉得世博的主题演绎跟其他的主题策划不一样。我们讲博物馆比较注重于哲理和历史。博物馆比较注重知识、科学体验系统,互动、参与。世博的场馆我觉得他比较偏重于宏观、逻辑、故事性和体验性。不同的场馆在演绎策划过程当中是不一样的。

  第二,我感觉它有一个非常大不的不一样,就是展示的手段上。今天做的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你很难用一些器物来表达,更多是一些理念,每个人对城市的一种美好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当时做过城市未来馆的早期策划,做这个策划的时候我们老是把未来想象得非常美好、非常科技。后来是西班牙的卡蒙(谐音)  在做未来馆,我们去看了设计以后,跟他有交流和对话,他提出的未来是:多元和平衡。实际上对主题演绎的理解不一样,不一样的话就不可能用陈列的方式、用器物的方式来表达,也不可能像科技馆一样,用一种知识体验的方式来表达。必须要用一些表演性的东西,用秀、用空间。我感觉整个策划结合了内容,又结合了形式,跟整个造价沟通、联系起来。

  第二个不同是设计。从设计专业角度来说你可以有工造、环艺,有建筑、有平面,都是设计。你培养的学生可能从一个专业角度来发展。但是我们做展示,展示的设计是什么,它绝对是综合的。首先牵扯到空间问题。牵扯到空间问题一定要有建筑问题。然后你有很多展项、展品,这里面又牵扯到很多的技术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很多的媒体问题。这次发现有的展项空间、设计很不错,但是媒体不怎么样。比如说有一个展厅,它做了一个叫时空魔盒,这是一个法国公司做的。这家公司做多媒体非常有名,用LED做成非常大的六面体,当时起名为“时空魔盒”。我做评审的时候我说好家伙,这将来一定是世博会里感动人的东西,非常大的装置,人就像悬浮在半空当中,可以漂浮的。我当时跟国家电网公司的老总说:你这个馆做出来一定是非常漂亮的。但是最后媒体出来都是符号,媒体完全没有透视,结果没有在空中漂浮的过程。这个总监没有把握住对媒体的要求。媒体展项、设计、空间是一个综合的东西。所以对我们今后设计行业来说,这是怎么去理解的问题。

  第三个体会,就是设计工程的一体化。十几年前有一次跟日本、韩国的设计师在交流。说国内把设计和工程分开,特别是浙江省,浙江省是比较明显的,往往把控不住。结果他们就告诉我,说这个怎么可以分开呢?设计和工程一定是一体化的,设计和工程如果分割开的话,你所有的变化、所有的发展谁来把控、谁来决策,谁来主持。这里面又讲到第三个体会,就是工程和设计必须要一体化来考虑。按照这样总的过程理解、体会来看,我感觉从院校角度非常需要一些综合性的,高端的领军人物在创意设计上。我也接触到不少从美术转到工程设计上来的人,我觉得对空间的理解好像有的时候会差强人意。我们需要的是现代的展览展示,通过世博会大家都知道将来的博物馆一定会有很多新的技术参与进去。我在十几年前博物馆业界有一个老前辈他跟我讲:美国博物馆有三个阶段,一个是研究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教育阶段,第三个是文化、休闲设施阶段,我觉得这就是体验经济。世博会到底是什么,他是一个普通观众,就是一个休闲旅游,就是玩一下、热闹一下,嘉年华,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们必须要有一个主题,按照这个主题来做,让大家感受到、体会到。世博会以后对整个设计界、对博物馆、科技馆、对所有的主题场馆,甚至对商展都会发生深远的影响。对我们的设计界、对我们的设计教育也会发生深远的影响。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胡总。刚才胡总谈到在博物馆、纪念馆这类项目里现在招投标主要是由装饰行业来进行的情况下,设计和施工一体化就变得非常重要了。这是您刚才的一个观点。今天参会正好有中国装饰协会的领导,也有北京装饰协会的领导。希望能够把专家呼吁带会给行业管理机关。如果不装修房子是一回事,展呈设计一回事,那恐怕很难完成业主的要求。接下来我们把话筒交给崔管。我们习惯把崔学谙先生叫崔管,下面欢迎崔管说一下看了世博以后的感受。

  崔学谙:感谢大会主题。昨天我们用了13个小时,跑了10个馆。身体非常非地疲惫,但是心情是非常愉快的,很高兴!确实走到每一个馆都有它不同的亮点。使我们能够学到很多东西,也思考了些问题。博物馆和世博会应该说是两个先进文化的形式。从历史渊源上来说:1851年首届世博会开始的时候,当时规格非常高,维多利亚女王给各国参展国亲自发邀请函。当时参加的有161个国家,展品有1万4千余种。观众有630万人次,在那时候确实是非常轰动的一件事情。

  在这个会上很有意思,英国展出了纺织工艺的产品。在19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他的纺织品总产量占世界的一半。所以他在这个会上展出了英国纺织机器,从手工机器,一直到大机器生产整个的实物。这个实物链条的展示,这个物证给我们的博物馆在以后的展示和真迹文物中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突出的点。

  再有,昨天,我看了十个馆。说实话印象比较深的还是西班牙馆。为什么呢,我现在想来有这么两点:第一,他抓住了西班牙文化最突出的地方。他把重点抓住了以后做大、做足。普通人提到西班牙就想到斗牛、想到西班牙的舞蹈、想到西班牙的足球,还有其他一些东西。他就抓住这一点,从色彩上、声音上、光线上、地板的震动上,以及真人舞蹈者的热情、奔放、几乎狂放的演出,这一点上做足,使我们观众身临其境,受到一种震撼!

  再有一点,我觉得它的观众地位上抓得比较好。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老百姓对西班牙的了解我估计恐怕就是大家了解的这些,耳熟能详的这些:西班牙的斗牛、西班牙的舞蹈,他这样一做我们观众非常感兴趣。有很多人看不遍不够,又看第二遍,这是给我们博物馆展览的启示。这是什么呢?你不要面面俱到,你不要把把什么都想做。多中心的话就没有中心。所以你突出一点,抓住1、2点,给观众一种震撼,来达到传播效果,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

  第二,从首届世博会开始,英国当时有一个历史学家评论说:这里面提供了一个信息传播的方式。整个世博会我看到在信息传播上对博物馆的启发很大,博物馆在解读系统上有很大的缺陷。我们的展品一般的观众看不懂,就像我们馆有的展览观众在展厅里把脑袋一伸:哎哟,这些都是一些铜锅子,不看了,走吧。我们很多角度是从专家的角度、学者的角度,实际上我们这些东西展出来学者又觉得不解渴,所以现在出现这样的问题,解读系统有问题。博物馆在解读系统上也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我觉得还很不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一点在世博会上有很多东西是值得学习的。博物馆的解读系统实际上它的目的就是用观众熟悉的手段去解释他不熟悉的内容,用观众不熟悉的手段来解释他熟悉的内容。我觉得解读系统做到这一点的话,那效果一定会很好!

  我从博物馆的角度再来讲一讲。高科技的东西刚才马馆长也提到了。用在展览馆里我觉得无可非议。但是在博物馆当中的话,博物馆是以实物来作为本质特征,博物馆里用这些东西要慎重。我觉得有这么三个原则:一,要准确。二,要恰当。三,要适度。不能为高科技而高科技。高科技只是手段。把这些手段作为一个追求的目的一定适得其反。

  最后再说一点。我们这个主题是“城市的未来”,对未来的阐述已经不少了。如果有条件的话,是不是对我们的过去有所交代。比如说昨天看了未来馆,在上海过去老的发电厂里,那里保留了一台发电机,还有原来老的厂房框架,那个东西就我眼里来看非常神圣。我是学考古出身的,搞挖坟掘墓的,对老的东西情有独钟。上海第一度电据说就是那地方发的,是吗?我昨天听谁介绍的,说上海第一度电就是那地方发的。如果我们着重于宣传展示未来的时候,把这台机器能够做一点渲染,把它能够点缀出一个圣坛一样,让我们仰视。那多好啊!

  好,感谢大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

申请免费量房验房

icon

请输入1000以内的建筑面积

icon

请输入您的姓名

icon

输入您正确的手机号码

icon
获取动态密码

请输入验证码

icon
5
恭喜您预约91装修服务已成功
稍后会有客服联系您